西南交通大学   | English   | 高速铁路地球科学与工程实验教学中心   | 综合管理系统   | SWJTU-OSU合作办学项目

【入学教育】地学学院2024级地质类硕士研究生学术素养提升专题分享交流会顺利举办

  作者:     日期:2024-11-30   点击数:  

加强研究生的学术规范与道德教育帮助2024级硕士新生尽快适应角色,11月28日下午地学学院2024级地质类硕士研究生学术素养提升专题分享交流会在九里校区J4609B教室顺利举办。本次分享交流会邀请了地学学院创院院长、名誉院长李志林教授和学院副院长赵晓彦教授主讲。

李志林教授以“端正科学态度,提升研究能力”为题强调了系统性和客观性在学术研究中的重要地位。李志林教授指出,科学道德是职业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人员和社会大众都应建立对科学研究的信任。

李志林教授还深入探讨了学术失范现象,指出科研人员动机扭曲、丧失严谨科学态度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学术研究的质量。他以实际案例阐述了这些问题的表现形式,如抄袭、成果造假、不正当交易等。

李志林教授将科学研究分为发现、发明、创造和创新四类,并详细解释了每一类的内涵。他通过引用二八理论、200万年前化石的笑话等实例,深入浅出地说明了科学研究中的一些规律和现象,并结合自己的学术经历,鼓励大家要活学活用知识,培养创新精神,培养洞察力,在研究中要善于评估和选择,避免被他人的思想所限制。

李志林教授指出,研究生阶段应注重小题大做,深入研究,而不是大题小作,并就科学能力的提升对于杜绝学术不端行为的重要性予以说明。最后,他以奥巴马邻居的故事为例,强调了要有高度的思维和创新意识,希望大家能够端正态度,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不断提升自己的学术素养。

赵晓彦教授强调了本次交流围绕研究生学习和科研展开,涵盖读研目的、自我定位、学习提升及资源利用等关键方面,是一次难得的面对面交流机会。在谈及读研目的时,他分析了不同学校及导师的观点差异,提醒研究生们要结合自身情况,慎重考虑读博与否以及未来的就业需求,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

关于时间规划,赵晓彦教授给出了具体建议。他指出,第一学期应充分利用时间补齐自身短板,能够拥有相对完整的时间用于自我提升。第二学期则要开始向研究工作者转变,通过阅读科普文章、与老师交流等方式,思考并确定自己的研究方向。沟通交流在研究生学习中至关重要,鼓励研究生要善于与老师交流,让老师了解自己的兴趣所在,否则可能导致一年的学习成果大打折扣。

在读懂报告和写作能力培养上,赵晓彦认为,研究生毕业时应具备读懂他人报告的能力,避免因理解错误而做出错误决策;同时,要学会撰写报告和论文,通过对文献进行不同字数的总结训练,逐步提升写作水平。研究生们需要充分利用好学校资源,积极验证自己的想法,建议同学们先设定实验,再与老师讨论,而不是完全依赖老师的指导,以培养独立思考和实践能力。

此次学术素养提升专题分享交流活动内容丰富、实用性强,为研究生们提供了宝贵的学习和科研指导,有助于同学们更好地规划研究生生涯,提升学术素养和科研能力。


作者:范华倩

摄影:陈新元

审核:杨冰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