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交通大学   | English   | 高速铁路地球科学与工程实验教学中心   | 综合管理系统   | SWJTU-OSU合作办学项目

学院简介

西南交通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简称地学学院)是我国轨道交通领域地学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历经多年的建设与发展,现已形成完整的本科、硕士、博士人才培养体系,目前拥有测绘科学与技术、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2个一级学科学术型博士学位点和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设有测绘科学与技术、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安全科学与工程3个一级学科学术型硕士学位点,拥有测绘工程、地质工程、安全工程3个专业型硕士学位点,拥有测绘工程和地质工程2个国家一流本科专业,遥感科学与技术、地理信息技术和消防工程3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以及地球智能探测1个新工科本科专业,此外,与美国俄克拉荷马州立大学联合举办了安全工程、环境工程(与环境学院联办) 2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

地学学院测绘与地质学科历史悠久。早在1896年山海关北洋铁路官学堂创建之初,就设有测量课程,是我国最早开设测量课程的学校之一,至1939年土木工程科测绘类课程增至5门;1905年学校设立矿科,开设地质方面的课程;1931年设立矿冶系,1938年分设为采矿系和冶金系;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时,采矿系和冶金系等系(科)调入其他兄弟高校,学校在铁道建筑系设立工程地质教研室;1958年,学校创办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专业,并于1980年设置地球物理勘探专门化;1959年,学校在铁道建筑专业创办航测专门化,后于1977年设立铁路航测与定线专业,1978年更名为摄影测量与遥感专业;1983年,由地质与测绘学科组建并成立航空摄影测量与工程地质系;1991年,地质与测绘学科分别成立学系,即地质工程系与测量工程系;1996年,学校将分属土木、测绘、地质学科的系、所、中心合并,成立土木工程学院;2004年,学校创办消防工程专业。2010年,学校将测绘、地质、环境、消防4个学科专业的系、所、中心合并,成立地球科学与环境工程学院;2024年3月,经学科调整,学院更名为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包含测绘、地质、消防3个学科专业的系、所、中心)。

我校是中国现代测绘学科和地质学科的发源地之一,测绘学科培养了包括罗河教授(1922级)、方俊院士(1923级)、李庆海教授(1930级)、储钟瑞教授(1932级)、卓建成教授(1946级)、李志林教授(1978级,国家级人才)、朱庆教授(1982级,国家级人才)、周国清教授(国家级人才)、王长进(1982级)和陈楚江(1982级)国家工程勘察设计大师等在内的众多测绘领域知名专家学者。地质学科培养了包括何杰院士(1906级)、刘恢先院士(1929级)、陈清如院士(1948级)、薛禹群院士(1949级)、孟祥连(1983级)国家工程勘察设计大师等在内的众多地质领域知名专家学者,此外,袁见齐院士、王鸿桢院士也曾在我校任教(1952年院系调整时调入北京地质学院,后更名为中国地质大学)。

瞄准“人才强国战略、交通强国战略”,地学学院一直坚持全面推进学院各项事业加速发展,始终以建设一流学科/专业为使命,以国际化建设为牵引,以实施学科专业高质量发展计划和拓展中外合作办学为抓手,强化丰富地学“地心引力”“地学匠心”“地新引力”三大特色品牌,全面推进“人才强院战略”和“国际化战略”,全面提升地学人才培养质量,为支撑学校“双一流”建设做出重要贡献。

目前,地学学院正在全力推进地学学科专业高质量发展,努力构建一支高水平的国际化师资队伍,现已形成由15位国家人才、近10位全职外籍教师和一批知名教授领衔的师资队伍和多个优秀教学科研团队,主持承担了一大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与教改项目,已基本形成了“科研为基、教学为本、科教融合、课程思政”教育教学局面,为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和创新能力的地学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地学学院将直面挑战,砥砺前行,为全面推进我校地学学科专业高质量发展和建设一流地学学科专业而不懈努力!通过突出特色发展、高质量发展,不断谱写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西南交大地学新篇章,为奋力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胜利做出西南交大地学新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