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交通大学   | English   | 高速铁路地球科学与工程实验教学中心   | 综合管理系统   | SWJTU-OSU合作办学项目

行走在雪域高原的思政课堂 ——西南交通大学川藏铁路建设博士服务团再出发

  作者:杨都强、文强、陈丝丝     日期:2022-07-22   点击数:  

在喜迎党的二十大之际,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引导青年学生筑牢理想信念,青春向党,奋斗向前,利用暑期实地开展大思政课2022年暑期,西南交通大学川藏铁路建设博士服务团再次踏上雪域高原,走访川藏铁路建设沿线相关设计、施工单位,通过调研交流、现场勘察、理论宣讲等方式,带领青年学子到大国工程一线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

让强国的种子扎下根

“目前,我们这里施工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填方,原部分洞渣达不到填方标准,并且雅安雨水多,一年有效的填筑施工时间有限……”中铁十一局集团川藏四标二工区总工骆飞在座谈会焦急地说道,“还请赵老师以及在座的各位博士们多多出谋划策”。

716日,服务团一行来到中铁十一局集团在雅安市天全县建设的项目部,与一线铁路工作人员开展座谈,并就川藏铁路天全车站建设的主要技术难题展开交流研讨。

被称为“史诗级工程”的川藏铁路,从四川盆地攀上“世界屋脊”,最高海拔4400米左右,经过的地形高差达3000米以上,其修建难度和意义都倍受关注。

“大家可以看到,我们对面的这个边坡,它是典型的岩屑坡”,服务团指导教师、西南交通大学地球科学与环境工程学院博士生导师赵晓彦教授将坡体的碎屑岩生动形象地比喻成“靠在一起的一颗颗黄豆,开挖极易失稳”。在康定光明村毛家沟正在建设的川藏铁路一线工地,赵晓彦为成员讲解当前所在工程的地质结构特点与建设难点。

赵晓彦教授在一线现场进行实践教学


在现场,中铁二院地质所副所长、西南交大校友王哲威,在交流中讲述了自己扎根一线参与铁路设计建设的故事,他鼓励青年博士毕业后积极投身国家交通事业,把交通强国的梦想种子在雪域高原扎根,吃苦耐劳、攻坚克难,将所学专业知识用于攻克一个个等待突破的技术难题。

如何将理论知识和铁路建设结合起来,助力交通强国?这是服务团成员一直思考的问题。这次的实践调研,给出了答案:走出象牙塔、走出实验室,走进工程一线,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投身祖国建设。

“通过与工程一线专家的座谈、学习交流,对于我们结合理论知识与工程实践提出新的思考、新的方向与方案都大有裨益,也感受到了大国工程与大国魄力,此行收获良多。”服务团成员赵聪说。

“要是毕业后也能参与川藏铁路建设,助力交通强国,我们的书就读得值,科研就没白做。”服务团团长颜宏毅说出了大家的心声。

把工地变思政大课堂

在沿线的各个项目部,无数像王哲威一样的铁路工作者,他们一头扎进这片热土,在雪山和无人区中与寒风、缺氧为伴,在陡石峭壁间奔走,在雪域高原上传承着“一不怕死、二不怕苦;顽强拼博、甘当路石;军民一家、民族团结”的两路精神与“挑战极限、勇创一流”的青藏铁路精神。

“校企携手党建·联学共促实践”—共学“两路精神”

“两路精神被他们赋予了更多的新时代内涵!在中铁一局项目部五分部,服务团成员联合中铁一局项目部举行“校企携手党建·联学共促实践”—共学“两路精神”专题党课。本次党课主讲人、服务团成员、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王浪在宣讲完后,对同行的成员说:“回去之后,我还要根据此次实践,丰富和完善关于两路精神的宣讲课件,继续深入开展关于铁路史方向的研究”。

“同学们,你们右手边看到的就是我们采用的钓鱼施工法。”在乱石包滑坡的工地上,中国葛洲坝集团工程设计人员正与服务团一行交流。乱石包滑坡在理塘毛垭坝盆地北缘,属高位远程滑坡,复杂的地质地貌,给该段标的建设带来了严峻挑战。

葛洲坝集团工程设计人员与服务团成员现场交流


“藏区生态保护极为关键,而沿线的地形地质和气候条件极端复杂,生态极为脆弱,所以生态环境保护是川藏铁路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点”,赵晓彦教授感慨地对同学们讲解道,“这也正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绿色工程’、‘生态工程’要求!”

“走一路、学一路,很震撼、很受鼓舞!”服务团成员蹇黎明说,“这次实践就像一堂‘行走的思政课’,高价值、又接地气,让我萌芽并立志于服务国家战略和实现自身交通强国梦想。”

用“交通+”情系雪域高原

这是西南交通大学川藏铁路建设博士服务团第二次集体踏入这片雪域高原,用专业、以热情表达对这片土地的热爱。“每次来,都有新的发现和体会”,连续两年参加实践活动的地质工程专业博士颜宏毅说:“接下来,我还将深入参与川藏铁路建设研究,把科研和工程实际相结合,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用丰硕的科研成果为交通强国贡献青年学子的青春力量!”

据悉,该博士服务团成立于20217月,是全国首支专门服务于川藏铁路建设的博士服务团,旨在发挥学校在轨道交通领域的学科、人才优势,根据建设单位需求提供有针对性的科研攻关、技术创新和人文服务。

“突出‘交通+’,是服务团在行程安排和成员构成中的特色”,据校团委书记张军琪介绍,服务团在人员构成时,除了工科博士生,也纳入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文社会科学等专业博士生,旨在能围绕川藏铁路建设的地质灾害、生态环境、民族融合、藏区城乡发展、文化旅游等多领域,展开多元视角的学科交叉的观察和思考。

近年来,服务团50余名师生踏上高原,探访了西藏交通勘察设计院、中铁一院、水电十四局、中交二公局、中铁隧道局等企业14家、调研工程项目10个,并结合实践持续开设“地新引力”等系列思政讲座,共辐射2000余名学生,形成良好的育人实效。同时,以他们为代表的一大批西南交通大学的科研工作者,每年都会有百人次、高频度的走近这片热土,他们是“想干事、能吃苦、肯奋斗”的代表,致力于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伟大事业中,为“交通强国”建设贡献交大力量。


(来源:西南交通大学  文字:杨都强、文强、陈丝丝  摄影:文强、何俊杰、袁青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