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开阔师生学术视野,提高研究生和本科生的科研创新、思考能力,5月12日,西南交通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特邀成都理工大学李超教授来访我院作专题学术报告。本次讲座由地学学院副院长赵晓彦主持,学院副院长张玉春、青年教师代表及本硕博学生共80余人齐聚一堂,现场聆听。

李超教授以《地球海洋的氧化》为题,以自己长达20年之久的科研之路为引,从总体氧化的现代海洋、地球系统演变过程、总体缺氧分层的早期海洋三个方面切入,提出了“地球海洋的氧化”这一科学问题。

李超教授系统阐述了早期地球海洋氧化模式的三阶段演化历程及其驱动机制。他指出,海洋氧化过程离不开生命光合作用等关键驱动因素。通过陆地风化作用带来的氧化剂输入与营养盐供应,可增强初级生产力并释放溶解氧,从而在近岸陆架区引发动态的局部氧化过程;与此同时,大气中氧气的逐步积累可促进远洋低营养盐区的选择性氧化,最终实现近岸与远洋区域氧化过程的协同演化。这一系列变化的根本驱动力,很可能源自构造抬升及陆地风化等外部地质过程。早期地球海洋氧化的发生不仅为复杂海洋生态系统的出现提供了条件,也深刻影响了关键生源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并对多种矿产资源及油气资源的形成与分布产生了重要作用。

随后,李超教授与在校本硕博学生进行了互动,与参会教师代表进行了更深层次的专业问题交流,将交大特色的工程地质方向与海洋的氧化过程相结合,就未来有关新技术、新思考、地球系统观等进行了深入探讨。

李超教授通过20年的研究,系统揭示了地球海洋从缺氧到氧化的动态过程,提出多版本模型解释地质研究矛盾,强调构造活动、生物演化与技术创新在科学发现中的核心作用,为资源勘探、环境保护及学科交叉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撑。
最后,赵晓彦副院长进行总结,鼓励在场师生学习李超教授的洞察力、科研创新能力以及对科学事件的敏感性,勉励在场师生要着重培养抓住科学问题中关键因素的能力,以此推动自身学习、研究逐渐深入。
本次讲座进一步激发了同学们的学习热情,促进了院内外的学术交流,使大家明白学习新技术、新范式的重要性。地学学院也将继续致力于打造开放型的学习科研环境,不断提升教学科研水平,让院内师生紧跟新时代、把握新机遇、利用好环境、作出新贡献,奋力谱写教育强国建设崭新篇章。
作者:李峰
摄影:何东秦
审核:芦飞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