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交通大学   | English   | 高速铁路地球科学与工程实验教学中心   | 综合管理系统   | SWJTU-OSU合作办学项目

我院刘成龙、胡卸文教授科技成果荣获2013年四川省科学技术奖

  作者:     日期:2014-04-09   点击数:  

2013年度四川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2014年4月4日在金牛宾馆举行,247项科技成果被授予2013年度四川省科学技术进步奖。西南交通大学共有7项科技成果获奖,其中由我院刘成龙教授主持的“高速铁路精密工程测量成套技术”荣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胡卸文教授主持的“高速滑坡致灾机理及抢险加固技术研究”荣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以刘成龙教授为首得科研团队10余年来围绕“高速铁路精密工程测量成套技术”潜心研究,在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项铁道部科技发展计划、1项教育部人才基金、30余项校企联合应用项目的共同资助下,在高速铁路精密测量理论与技术方面获以重大突破,实现了我国高速铁路测量技术的自主创新与国产化,取得了如下重大进展:(1)建立了我国高速铁路控制测量理论体系,制订了我国第一部《高速铁路工程测量规范》并已颁布实施;(2)提出了高速铁路精密测量外业观测模式与内业数据处理方法,研制了各级控制网数据自动采集和严密处理系统,实现了我国高铁精密控制测量技术的自主创新与国产化;(3)建立了轨道几何状态检测模型,发明了轨道几何状态测量仪和轨道板精调框检测平台,为轨道几何平顺性精密检测与高铁安全运营维护提供了核心测量装备。(4)提出卫星InSAR高铁沿线区域沉降监测方法,发明了分体式角反射器,研制了我国第一套永久散射体雷达干涉高铁沉降监测系统,实现了对线路稳定性的大范围动态监测,建立了高速铁路全线统一的梯度指标体系和沉降评估标准。研究成果广泛应用于四川省内的成灌、成兰、西成、成渝铁路线,以及我国京沪、武广、沪宁、沪杭、京石、石武、杭长、杭甬等高速铁路的工程建设,直接服务于100余家铁路设计、施工、运营等单位,为我国高速铁路成功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取得了显著的社会与经济效益。

以胡卸文教授领衔的科研团队以“高速滑坡致灾机理及抢险加固技术研究”为目标,结合我国西南30处典型高速滑坡,重点围绕降雨引起的宝兴县大板桥滑坡(切层滑坡)和2008年汶川地震诱发的北川县唐家山滑坡(顺层滑坡),以高速远程(大于1km)和短程(小于1km)滑坡为研究对象,系统研究了高速滑坡诱发与运动全过程机理,建立一套便于操作的高速滑坡及其堰塞体应急抢险及保持稳定的永久加固技术,并取得如下成果:(1)揭示了高速滑坡失稳前的变形破坏机理,为各自滑坡临滑预报提供了理论基础;(2)提出了高速滑坡启程速度计算公式,针对两类高速滑坡源区(潜在滑动区)岩土体的变形破坏过程,发现坡体抗滑(锁固)段存在抗剪强度急剧降低、能量聚集加速效应(峰残强降-聚能加速效应),提出滑坡临界启程速度(即滑坡脱离母体瞬间)计算方法,为确定滑坡运动距离和危害范围提供了计算依据;(3)分析了高速远程、短程滑坡地质结构及各自堰塞坝体应急抢险对策,揭示了高速远程和短程滑坡体与主河道对岸撞击-冲击夯实成坝机制及其相应的地质结构特征,为制定堰塞坝体应急抢险方案及永久加固措施提供了技术支撑。研究成果已成功应用于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的唐家山、小岗剑堰塞湖以及2009年重庆市城口滑坡堰塞湖等应急抢险,为防灾减灾、保障了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