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交通大学   | English   | 高速铁路地球科学与工程实验教学中心   | 综合管理系统   | SWJTU-OSU合作办学项目

2012中国测绘与地理空间信息科学进展研讨会之专题汇报

  作者:     日期:2012-05-07   点击数:  

    2012年5月6日下午2:30,“2012中国测绘与地理空间信息科学进展研讨会”在成都沙湾国际会展中心又开始了新一轮专题汇报,“大地测量”这个领域的权威专家们充分运用这个机会,相互交流学术成果与心得体会。

    专题报告会一开始,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院长张继贤教授就从高空间分布率、高时间分辨率,高精度定作定资以及宽测绘带等方面阐述了合成孔径雷达测绘技术的优势。合成孔径雷达测绘技术具有多肢段、多极化、干涉绘图、数据储存量大的特点,是我国第一个自主研发的大地测量领域的科研技术。在测量我国地表山区,丘陵,地貌险峻的西部地区时,运用可信SAR测图处理系统,能更加快速的将所需要测量的地貌进行测绘,成像,制图。随后,张继贤教授总结道:“定量化,精准化,高性能快速处理技术已成为地理测绘的主流发展方向。”

    “更新不同于初始建库。”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总工程师,国际摄影测量与遥感学会秘书长陈军教授用这句话开始了关于“全国1:50000数据库更新工程的技术创新”的学术探究。陈军教授首先向在场的专家们说明了现在面临的主要技术难题与总体技术研究。他还对多元现势资料分析的整合,大范围地形文化信息的处理,更新信息的集成处理,更新信息的传递这几个方面进行详细说明,并加以实例佐证。结尾时,陈军教授展示了此项技术现阶段的主要成果,并表示完善1:50000基础地理数据库内容为构建数字中国和国情动态监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紧接着,中国科学院武汉测地所所长孙和平教授作了题为“重力场与地球内部动力学研究进展”的报告。孙和平教授从学科意义及其背景概述,仪器标定和干扰改正,地球内部动力学问题,地球的自由振荡检测,下步工作的一些设想这五大方面展开论述,向大家娓娓道来。报告中图文并茂,孙教授还以超导重力仪为例,详细解释了其作用,原理,内部结构,工作流程。同时,还对大气压力和海洋负荷干扰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并给出了相应的海潮负荷改正有效性统计模型。

随后,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卫星应用中心副主任,资源三号卫星应用系统总设计师唐新明教授则为与会者们介绍了“测绘卫星技术进展”。唐新明教授首先简要展示了首颗民用高分辨率光学传输型立体测绘卫星—资源三号测绘卫星,并细细分析了该类型卫星的技术参数与配置相机的相机参数。唐新明教授在给出了测绘卫星的总体规划之后,还对比了多种测绘卫星的规模,机型配置,技术参数,比如高分辨率光学卫星,干涉雷达卫星,激光测高卫星,重力卫星等。

    在下午4:50时,研讨会进入了“学术思想研讨”的环节。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大地所所长党亚民教授为著名大地测量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陈俊勇院士作了专题介绍。陈俊勇院士在中国现代大地测量学科的迅猛发展中功不可没。通过了解陈俊勇院士的历史背景和学术思想,与会者对陈俊勇院士永的严谨学风,一丝不苟的工作品质敬佩不已。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德仁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元喜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建成教授,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总工程师,国际摄影测量与遥感学会秘书长陈军教授和中国科学院武汉测地所所长孙和平教授等众多专家学者们也讲述了自己眼中的陈俊勇院士。生活方面入手,陈俊勇院士有着“好学生,好老师,好专家,好局长,好主任,好丈夫”的六好形象。同时在专业本领上,陈俊勇院士学术严谨,重视人才,深究学问,做事详细。陈俊勇院士为中国测量学科的发展起了巨大推动作用。